這個時代,行銷人必須知道的3件事

政治大學商學院特聘教授邱志聖

在行銷的領域裡,身為一個傳道、授業、解惑者,20多年來,希望學生學會的只有一件事:「行銷是什麼?」

此刻,如果你腦子記得的都是些像STP、4P、SWOT等專有名詞類的「記問之學」,那麼現在做行銷工作,肯定更加吃力。許多行銷人的日常,不是在電腦前,就是在會議空檔趕企劃書、交報告,雜事做不完,每天要面臨的選擇很多,一旦下了決定,心裡又不免會想:這麼做到底有沒有效?

行銷人要懂的第1件事:找出問題與工具之間的因果關係

任何的行銷活動都應以客戶為中心,因此,與其著重在活動本身的問題,或許試著回頭去想想客戶的反應:新客戶為什麼不想留下來?老客戶又為什麼想離開?轉捩點在哪?

這些都和行銷事件的因果有關。種了什麼因,得出什麼果,這兩者間的訓練才是行銷人的重點。舉前例來說,今天你選擇做促銷活動,如果只看到業績上升那一面的正向效果,就覺得促銷的效益實在不錯,就會犯下「見樹不見林」的迷思。

一個行銷人員就好像醫生,今天看到業績不好、失去顧客忠誠度,生意上有問題,那要回來想想,怎麼運用一些工具,來解決這個問題,當我要用這個工具來解決問題之前,要先問工具有哪些效用?又適用於哪些病人身上?

翻開報章雜誌,大家常看到熱門時事就下評論,這是相當危險的,因為你並不曉得該公司的所有狀況,除非完全研究清楚了,才能判定它們對於策略選擇的對錯,對自己的公司進行分析時也是如此。

而行銷就是一種邏輯訓練的過程。行銷工作者要能在拿捏每一個工具的時候懂得全盤規劃,明白此刻組織面對最大的問題在哪裡,用什麼工具解決這個問題。

行銷人要懂的第2件事:在心中存一個能找到問題的架構

比方,今天新服務上市,你想到用「促銷」拉攏新客,月底就會看到報表上用量和業績衝高,但接下來呢?

可能在年底造成收入減少,財務出狀況,也沒有資源再投入研發、改善,產品自然不會進步,當初的氣勢全沒了,就連老客戶都不再忠誠。尤其現在因為有社群媒體,把整個資訊流、工作流壓得又急、又擠,行銷人更容易拿錯藥。

大家都想賺錢,讓生意持續做下去,但如何做?選了A,會不會漏了B?要如何掌握行銷活動的全貌,在教學現場和各種學生互動多年下來,我發現,如果你正在行銷領域工作,在心中時時要存著一個架構,它就像個能指出因果關係的羅盤,幫你找到問題的根源。

當你看到業績不好、老客人失去忠誠度,如果你心裡有一個思考的架構,就比較可能回推到底哪些地方出了問題?再來,才是去選擇哪些工具可以派上用場。

工具百百種,和問題之間的對應,是否有副作用等,正是行銷人在拿捏工具運用時必須在意的事。透過全盤規劃去了解問題所在、如何解決、效果如何,就是前述因果來回訓練的過程。

行銷人要懂的第3件事:從4C架構,時時鍛鍊你的行銷腦

每次講到這裡,台下做行銷的學生就會舉手問,「唉,老師,每季績效壓力就擺在眼前,我怎麼管得了長期走什麼方向?難道促銷就不能用了嗎?」

這時,我會告訴他們,不妨從「4C策略」的分析架構開始內化,去思考、找問題,進而才是選擇工具。所謂的「4C策略」包括:

C1:「外顯單位效益成本」,其實就是常提到的CP值,產品的性價比程度;
C2:「買者資訊搜尋成本」,簡單來說就是廣告或促銷等的行銷活動;
C3:「買者道德危機成本」,最核心的概念就在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感;
C4:「買者專屬陷入成本」,比方,品牌黏著度。

多數的行銷教科書,以B2C為主,也就是「4C策略」裡的C1和C2,簡單來說就是你這個東西好不好、價格漂不漂亮,定位做好就透過4P推廣出去。但由於在台灣,多數企業業務偏向B2B,只談C1、C2就會不夠。B2B的生意強調長期合作,那一定就會涉及客戶與品牌之間的信任感。這也正是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說過的,「台積電最大的價值是誠信。」

我們用「4C策略」來檢視台積電,像這類以B2B為導向的公司,C1和C2對它的利用價值並不高,C3談的信任感才是維繫長期客戶關係的基礎;C4也很重要,只要客戶依賴你的產品、介面、工作流程,黏著度就會提高,自然不容易轉換。

4C怎麼用,端看你面對的行業性質和客戶特性,不能一言以蔽之。

你要時時鍛鍊自己從4C的架構去想:為什麼有些公司產品在市場佔有率很高?可能是哪些C做得特別好?這家公司原本哪些C不好?後來,做了什麼改進把哪個C變好?這個公司/產業最大的痛點是什麼?該怎麼放置資源把它做好?不同的行業所面臨的問題,和能給的答案都不盡相同。

唯一不變的是,如果能夠從4C策略建立的架構,慢慢去了解長期行銷問題的全貌,從而挑選出適當的工具,從工具回頭去分析可能的效果,最後再確認其能解決問題,這樣的邏輯思考,才是今天身為行銷人的價值所在。

心中有架構,你才不會讓行銷被財報綁架

當你了解4C架構,我們再來問一次,「促銷可不可以做呢?」

前陣子,市場上出現了許多支付工具,業者們狂打促銷,結果促銷時間一到,消費者又換一家使用。從C4的角度來看,就是使用者根本沒有被服綁住(bounding),換掉了,他一點也不痛。那如果綁的力量那麼低,前面花那麼多錢做促銷,後面補得回來嗎?

所以課堂上我們在討論的是,整體上你的行銷、你的生意到底成不成功?如果4C都做得很好,相信你會很成功;如果這個公司4個C都做得蠻爛的,基本上是不可能賺錢。

然而4C在每個產業運用上都不一樣,你可能在這個產業做得好,換到別的產業就摔跤。分析完後,那請問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,這時候工具就要上場了。

那就要回來問,每個工具都會有優點,而且都有使用成本,高階主管到底要花這個錢嗎?有些C要很久才能收效,如果你沒有辦法讓高階主管想這麼遠的話,他每年在看業績,業績不好就促銷,每天看的都是短線,行銷就被財務報表綁架了。

真正好的公司看的不是一個月、一年,而是看五年、十年,慢慢建立,從一個架構去體檢、思考怎麼來做改進。不然最後行銷就只剩那招,永遠都是廣告促銷。